2010-01-22

紐約的美術館、博物館



















在紐約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逛美術館、博物館,這邊有極其豐富且不同種類的展覽,讓這座城市擁有的不只是眩目的霓虹色外表。


這趟紐約行我去了大都會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現代美術館(MOMA)、國際攝影中心,下面就來講講心得吧。

上圖就是紐約古根漢的圓頂透光建築,它的設計很特別,每個排隊買票的人無不拿起相機對屋頂猛按快門,圖上一圈圈像停車場的設計既是走道也是展覽區,展覽品就直接圍繞在建築物內,人們可以一圈圈走上去,或是...聰明如我們:先坐電梯到頂樓再逛下來。很幸運,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康丁斯基(Kandinsky) 特展,他是我很愛的一位表現主義畫家,非常擅於運用線條、色彩、筆刷技巧來製造出變化多端的視覺效果。

才逛第一層我就感受到上逛到下的感受是很不同的,上到下等於是先欣賞Kandisky晚年較成熟的作品,而真正好好認識他的方式應該是從初期畫作開始,穿插著一些影響他作品元素的介紹,於是我先快速"瀏覽"到一樓(作品跑馬燈),再開始走上坡。果然,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剛好碰到導覽員與一群歐洲遊客,而古根漢美術館的"真人導覽"是必須付費的項目,但我"站在旁邊,耳朵無法關閉,所以不小心聽到"應該沒有犯規,所以我就很厚臉皮的假裝慢慢欣賞,其實正仔細聽著精彩的畫作導覽!




Kandinsky 一生漂泊在歐洲各地,各國多元的建築、音樂(像荀白克(Schoenberg)、華格納(Wagner))對他影響甚巨,以至於他每個時期的畫作風格都不同,早期喜歡用黑色描邊(outline),畫中物體顯得有棱有角,整體構圖較為奔放、aggressive;到中期開始多了許多抽象概念,仔細看可以在畫作中發現一段圓滑的旋律、幾個跳躍的音符,也常出現"stakato brush"有趣的點狀筆刷;到後期的Kandinsky非常喜歡用圓形,其實他一生的作品都是在玩弄不同形狀、線條、顏色,這階段的畫作色彩已不像早期來得寫意奔放,取而代之的是全黑背景、大量留白等早期畫作中未出現的表現法。

當天紐約下了一天的雨,選擇來看畫果然沒錯,老實說古根漢的展覽很主觀,或者應該說,由於它不是那種包山包海式的博物館,去之前要先查好當季展出內容,否則若遇到較沒興趣的作品可能會覺得很無聊。

___



MOMA現代美術館,我一直以為台北長安西路那家也叫MOMA,結果發現它叫MOCA,只是"Contemporary"跟"Modern"的差別...

這次紐約的MOMA,我早在一星期前就先訂好票,因為這季的Tim Burton特展非常熱門,沒先訂票根本無法進去特展區域,可見Tim Burton獨特的魅力。MOMA一共有地上六層樓地下兩層樓,從畫作、攝影、雕塑、工業設計、電影、視覺藝術等等都有,很難全部一次看完,時間上是有辦法,但藝術這種東西寧願細細品嘗也不該為了看完整而

囫圇吞棗走馬看花。有別於古根漢以藝術家作為主題,MOMA大部份是以作品種類區分(特展除外),於是可以很過癮地看完大師們的攝影作品後,上樓到設計區看早期美國的工業設計發展,再等著預約時間到 Tim Burton特展區。



Tim Burton,鬼才畫家、導演、作家、創意家,擁有源源不絕卻極端、富有衝擊性的想像力,這次又超幸運地讓我們在紐約MOMA好好認識他。香港朋友 Derek起初還覺得對他不太熟,但一看到熟悉的卡通角色:蝙蝠俠、小丑、貓女、企鵝人、聖誕夜驚魂骷顱,或是經典的電影畫面:剪刀手愛德華、斷頭谷、巧克力冒險工廠等等,皆是出自Tim Burton之手之後,馬上露出驚訝表情,不過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Tim Burton小時候必定受到什麼虐待造成心裡缺陷,不然為什麼角色面貌都這麼邪惡、黑暗?這問題可能要問他本人才有辦法解答,但Tim Burton筆下這些邪惡兇狠的小人物們的確可說是劃時代的創意。

曾經在迪士尼工作過,離職後開始創造自己的風格,很明顯看出Tim Burton的風格是和當時主流市場迥異,MOMA用各種媒介展出了他的作品,除了平面畫作之外,還有人物草稿、劇本手稿、放映小動畫的走道、會感應的實體機器人、剪刀手愛德華蠟像、早期動畫放映等等,極其豐富讓整個場館就像一個Tim Burton小小世界,這種感覺很像是到日本宮崎駿吉卜力博物館的濃縮版。即便有時段預約和人數限制,整館的人潮還是太多,摩肩擦踵擠在小小走道中,眼睛更是一刻也閒不得,太多可以讓人接連讚歎的創意、令人捧腹的無理頭文字,非常過癮。(附註一個心得:Johnny Depp簡直就是 Tim Burton筆下那種壞壞邪惡模樣、永遠令人猜不透角色,太像了!)

MOMA本身就很值得一逛,加上Tim Burton特展,完全是值回票價!
___




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是我最失望的一個博物館,名字聽起來很麗害,但其實館藏很遜,門票要價10塊,結果只有小小的兩層,館藏內容少就算了,品質也沒有達到預期水準,唯一讓我印象深刻只有兩件作品,一個是David Rosetzky 的短片"Portrait of Cate Blanchett"。其二是一個中國大陸的攝影師,我忘記把名字記下來,他生動地捕捉了現代中國人民的生活,藉由旅行到不同城市或鄉村,他挨家挨戶拜訪,尋找願意給他拍照的人,再請他們寫下一句"對生活現況的看法"當作照片註解,一系列的照片中可以窺見中國大陸人民的各種面貌,從註解中更能體會這種"same country, different world"的描述。


___




在紐約的最後一天我才來到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幾個小時後,我在筆記本上短短寫下兩個字:震撼。

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巴羅浮宮、俄羅斯的列寧格勒美術館齊名的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的大都會博物館位在中央公園東側第五大道旁,外表就像是普通博物館般,並無獨特之處,也看不出來所謂號稱"世界最大"的佔地面積,但買票進去翻開導覽圖之後,馬上被其驚人豐富的分類震懾到,主題館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古亞洲和近代亞洲、希臘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新幾內亞等各地藝術珍品 330萬餘件,包括雕塑、繪畫、素描、版畫、攝影、玻璃器皿、陶瓷器、紡織品、金屬制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樂器,沒有先做功課根本不知道要從何逛起。

我就是沒有做足功課的人,原本的如意算盤是只選擇喜歡的看,哪知太多想看的!有限時間內不可能都逛到,幸好館內有提供免費導覽服務,每15分鐘會有不同"主題"的導覽,時間到導覽員會在指定集合點帶大家,每個導覽時間是60分鐘。我參加的第一個導覽是 Old Master Paintings,導覽員鉅細靡遺地帶著我們欣賞一張張大師畫作,對照文藝復興前後畫作差異,平面到立體、單層到多層、平板到生動、或是暗色到鮮明,這些若沒有人詳細解說,我想我也會淪於走馬看花吧。



一小時候馬上跑去第二個導覽集合,這次主題是" Fashion in Art",非常有趣的主題,導覽員是一位上了年紀但健步如飛的女士,帶我們穿梭在各文化之間找尋不同風格的穿著習慣,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小內瀏覽了各個時代不同國家的服飾,讓我印象深刻的有把花草或各種牲畜器官都拿來當作飾品的非洲服飾、中古歐洲戰袍(就是遊戲、電影裡的那種戰袍,活生生在你面前!)、法國皇室服裝,甚至從希臘雕像衣服中剖析其對現代設計師的影響。歷史學家們從這裡詮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而我何其有幸能這樣近距離讚歎人類文明的精華!

第三個,也是我參加的最後一個導覽:現代藝術,導覽員一開始就帶著我們坐運送藝術品的超級大電梯上樓,算是難得的體驗。如果說MOMA現代美術館集合了當代藝術的精華,大都會美術館便可說是當代藝術精華中的精華,數量不多卻一件件皆是聞名於世的大作品,可惜現階段的我對於當代藝術的品味還停留在"視覺階段",無論解說員如何生動描述作品奧義或其背後動機,在我聽來還是顯得太"玄"而無法理解。

我很有印象的一件作品是美國畫家Chuck Close的作品Lucas,遠看覺得是普通油畫人像,近距離才發現那是由無數單點筆刷構成的collage,用電腦做出collage在現在早已是普遍的電腦繪圖技巧,Chuck Close"畫"出collage才看得出他對於色彩、構圖、攝影的驚人藝術表現。





大都會還有太多收藏我來不及慢慢欣賞,上午10點多抵達,看完現代藝術導覽後已經4點鐘,我不得不離開前往時代廣場排隊買我第二場百老匯的票,很想看的非洲藝術、埃及、樂器展覽都只能留到下次。

如果要選一個紐約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我想大都會美術館實至名歸。甫離開有如小小世界的美術館,跳上第五大道的公車上,我靜靜看著窗外,突然領悟到這些珍貴收藏品藝術價值外的意義:它巧妙地讓幾千年下來的文化精華濃縮於此。於是一股對人類文明、對歷史、對我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之敬畏油然而生。






3 則留言: